作者:红叶李 | 2025.06.30 10:32:28 | 阅读:58 | 报告下载 |
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施行,彻底改变了产业园区的招商逻辑,撒钱招商这条路行不通了,靠“政策大礼包”抢企业的招商时代也宣告结束了。
没了优惠政策这个杀手锏,招商工作该怎么玩?这成了摆在所有园区面前共同的难题。
众所周知,招商工作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了。回看招商的蓝海时代,园区只需拿着新鲜出炉的优惠政策大声吆喝两句,就有一大堆企业抢着来入驻,放在现在几乎等于痴人说梦。
虽然有政策优惠收缩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园区数量太多,而有需求的企业变少,现在的招商市场已沦为彻彻底底的“买方市场”。
从企业端来看,全球经济下行,部分行业市场萎缩,企业投资意愿降低,扩张需求明显减弱。尤其在高运营成本的压力下,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收缩规模而非投资扩张,毕竟“不做不错”。
而站在园区端,一方面,许多地区根本不考虑当地特色和本土情况,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盲目新建园区,导致了园区数量过剩。另一方面,许多园区建设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而是盲目追求行业热点,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
这种僧多粥少局面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各地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你低价,那我直接免费,搞起了疯狂内卷,招商成了“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站在地方政府和管委会的立场,降租免租确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企业入驻,完成招商考核指标。但从长远来看,部分园区无秩序的低价策略,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招商的市场环境,让后续的园区招商之路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首当其冲被波及的肯定是民营园区,毕竟国资园区背后有财政支持,即使短期内不赚钱也没有很大影响。但民营园区不一样了,毕竟其最终目的还是盈利。这就让民营园区陷入两难境地:若不跟进减租,将在园区招商竞争中失去优势;若降低租金,本就微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但国资园区也不要觉得依靠免租政策把企业引进来就万事大吉了,毕竟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收租金,免租期过去了该如何留住企业,后续的招商工作又该如何开展,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还需警惕的是“便宜没好货”,单纯的低价策略更容易吸引“候鸟型”企业。这些企业追逐政策红利而来,哪里优惠去哪里,却难以形成稳定的贡献。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项跟踪调查显示,在享受完租金优惠后,有62%的企业会选择迁出,转而选择其他有优惠的园区。这些“候鸟”不仅无法为园区带来持续价值,其频繁流动更会破坏园区产业生态的稳定性。
其实不难发现,随着园区同质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优质企业的选址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企业更看重的是园区所提供的综合价值和配套服务。
和谐的产业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是产业园区吸引企业、留住企业的关键。一方面,园区应精准定位引入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让企业在富有活力的环境中积极创新,形成独特的园区竞争力。
另一方面,“守株待兔”式招商早已成为过去,主动出击才是现在的主流。园区应提升服务能力,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痛点,理解企业需求,进而对症下药,从而提升招商成功率,真正地留住企业。
站在城市的角度来看,要想在这场企业争夺战中拔得头筹,优越的营商环境也成为致胜的法宝之一。
在营商环境建设的新赛道上,杭州交出的便是一份“满分答卷”。这座已经连续五年蝉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第一的城市,近期又新鲜出炉了“8.0版营商环境改革清单”,从始至终贯彻着“三到”服务理念,致力于为企业构建一个自由且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这或许就是“六小龙”出现在杭州,而不是其他城市的原因。
事实上,在当前白热化的园区招商竞争中,单纯的价格优势确实已经很难打动具有成长性的优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招商市场中脱颖而出,产业园区就必须跳出低价策略的旋涡,转向卷价值卷服务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