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产业的“认知逆袭”:城市营销重构招商竞争力


作者:七禾页 2025.06.27 10:30:27 阅读:66 报告下载

2025年年初,杭州因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六小龙”的爆火,被冠以“硬科技之都”之名。


在互联网时代,杭州曾以“电商之都”闻名。2024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28.8%,创历史新高。杭州电商产业近年来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杭州在硬科技领域却实现了逆势爆发,完成了新一轮产业升级。


并且在小编的角度来看,杭州凭借独特而巧妙的城市营销策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认知逆袭”,重构了城市招商竞争力,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例。


1.png


以现在热度最高的AI与机器人产业为例,杭州目前与北上深之间在产业硬实力仍存在客观差距。


从核心指标对比来看,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北京的AI专利数量高达12.8万件,而杭州仅有3.2万件,差距悬殊达4倍之多。这意味着在AI领域的创新源头与技术储备方面,杭州面临着较大的追赶压力。再看深圳,其机器人产业年产值已超1800亿,杭州的产业规模却不足其三分之一,凸显其在产业链成熟度与市场竞争力上的短板。


产业链完整度方面,上海凭借中芯国际等芯片巨头以及特斯拉机器人等终端产品企业的布局,构建起了从芯片到终端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相比之下,杭州在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上仍高度依赖外部采购,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与协同性受到限制,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供应链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与高端化发展。


资本聚集效应是衡量一个城市AI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2024年IT桔子数据库显示,北京AI领域的融资额高达杭州的6.7倍。充沛的资本能为企业研发创新、市场拓展和人才吸引提供强力支撑,加速AI产业迭代升级。


2.png


客观而言,杭州虽未如部分舆论所言在硬科技领域实现对一线城市的全面超越,但其依托杭州的制度创新和民营活力,成功实现从"电商之都"向"硬科技之都"的转型升级路径,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转型范式。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之后,政府缺少了“1对1”制定优惠政策这一张招商王牌之后,城市营商环境、产业生态已经逐渐成为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比拼的关键。企业往往难以清晰掌握各城市在不同产业领域的营商条件、政策与生态详情,难以进行有效横向比较。因此,在企业扩张或搬迁决策中,它们更为谨慎,更倾向于信赖同行推荐——这正是当下园区招商最大比例来源“以商招商”盛行的原因。


而这次杭州围绕“六小龙”的这场城市营销,凭借碾压式的宣传效果,瞬间吸引了全球科技领域、全国公共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曝光度。


就像今年春节后复工伊始,我们就接到多家AI与机器人企业的咨询电话。这些企业原本正在多地遴选落户园区,但在“六小龙”事件后,纷纷直言希望落户杭州,寻求对接合适园区。


本来以为这一影响可能只是局限于AI产业、机器人产业,但是随着城市营销的深入,焦点从“六小龙”扩展至杭州的整体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力等层面,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营造了极佳的舆论氛围。


近期,小编刚从杭州走访归来,发现杭州当地产业园区的反馈与其他城市产业园区的反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其他城市,产业园区的朋友们普遍反映招商困难、企业需求急剧减少,经营状况十分艰难。然而,在杭州,许多园区负责人告诉我,自今年年初“六小龙”事件爆发后,凡是与杭州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都更倾向于先来杭州考察,评估是否适合企业发展,他们虽然也觉得大环境确实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情况并未特别严重。这让我感受到杭州与非杭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3.png


杭州的“认知逆袭”揭示了新时期城市招商竞争的新法则。


首先,认知战的价值远胜于单纯的资源战。通过巧妙的城市营销策略,成功地刷新了外界对杭州产业情况、营商情况的认知,在招商引资领域也获得了实打实的赋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下,企业选址更趋理性。一个清晰、积极的城市产业形象和友好的营商环境,能极大提升吸引力与竞争力,让有限资源撬动更大价值,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与人才,驱动产业快速发展。


在新时代招商引资竞争中,有效的营销传播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


告别“税收返还”利器后,城市产业发展与园区招商需突破依赖政策红利的传统模式,转向以‌产业生态构建、资本运作能力和城市/园区品牌塑造‌为核心的新型策略。


企业往往仅能通过业界同行(其认知也常有局限)片面了解城市与园区优势。例如,在AI或机器人产业的具体细分领域,杭州与北京究竟孰优?选定城市后,又该入驻哪个特色园区?清晰的产业定位和有效的品牌传播至关重要。


其次,民营活力是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弹簧。杭州科技民企占比从23%升至41%,这一显著提升的背后,是杭州对民营经济的全力护航与精准扶持。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民营经济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其通过市场化机制、灵活决策与高研发投入,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4.png


杭州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城市营销与营商环境优化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显著优势。然而,营销亦是一柄双刃剑。“打铁必须自身硬”,唯有在城市产业基础与营商环境上取得扎实成效,城市营销方能如虎添翼,真正为城市以及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