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06.30 10:30:18 | 阅读:135 | 报告下载 |
前段时间,哪吒汽车上海总部,不少员工围坐在董事长兼CEO方运舟的新办公室门口讨要被拖欠工资的视频,在网络上疯狂刷屏,迅速冲上各大平台热搜。
其实,这类车企暴雷的新闻,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哪吒汽车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前有威马汽车的破产,后有极越汽车的歇菜。现在的哪吒汽车,同样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在新能源车企接二连三倒闭的大背景下,那些在全国各地搞得热火朝天的新能源汽车园区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时间再往前推几年,新能源汽车可谓是红透半边天。不管是做手机的,还是干家电的,又或是玩互联网的,都想来分一杯羹。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新能源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市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承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园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一些县级市也纷纷跟风,建设起了新能源汽车园。
可是,建园区的速度赶不上车企倒闭的速度。在市场环境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企倒闭,新能源汽车园的空置率也在水涨船高。
究其根本,新能源汽车园空置率的不断走高,与企业数量锐减,以及市场需求的疲软脱不了关系。
早期,为了搭上新能源汽车这趟发展的“快车”,全国各地都在争着抢着布局新能源汽车园。
我们都知道,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在专业人才储备、园区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还是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但是,不少地方在建新能源汽车园的时候,既不考虑本地是否有相应的资源禀赋,也不关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只是一味地建园区。
以前,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多园区少,能有个地方入驻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园区能不能为企业提供资源、市场对接这类的服务,企业压根顾不上那么多。
但现在不一样了,市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拥有了更多选择权,并且对园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于是,那些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以及自身产业基础的园区,最后就算建成了,也还是很难吸引企业入驻。
一边是新能源车企接二连三的倒闭,一边是源源不断的载体入市,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根本没有那么多企业消化这些园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园区没有绝对优势,企业肯定是不愿意买账的,园区空置率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招商难度的加深,我们也能明显的感受到,不管走到哪里,园区的空置率都高得吓人,新能源汽车园同样也不例外。
其实,空置率高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家车企的倒塌,很有可能成为压垮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错综复杂、涵盖广泛。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诞生,背后会涉及原材料开采、整车制造等成千上万个环节。
就拿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来说,从电池、电机,到电控、车身结构,就需要大概200家以上的供应商配合。
一旦车企陷入困境,势必就会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供应商的订单不仅会骤减,还可能触发整个产业链条的系统性危机,导致相关企业大量倒闭。
另外,车企的占地面积都是非常大的,像深圳的比亚迪工厂,占地面积就达到了5600亩。
如果这些企业倒闭,在招商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园区根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填补那么大面积空缺的企业,空置率就会飙升。
与此同时,车企的崩盘除了会对园区出租率和相关产业链造成冲击之外,更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产生致命打击。
一直以来,汽车产业就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巨大。一旦汽车产业发展受挫,不仅会拖慢GDP增速,导致税收大幅减少,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会因此受到拖累。
以深圳比亚迪为例,2024年,比亚迪的营业总收入就占到了深圳市GDP的21%。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深圳市5.2%的经济增速,以及比亚迪36%的增速推算,预计到2025年底,深圳市对比亚迪的经济依赖度将攀升至27%。
很明显,比亚迪不管是在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税收贡献方面,都为深圳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那些经济表现好的地方,也往往离不开汽车产业的支撑。深圳的比亚迪如此,上海的特斯拉,北京的小米汽车同样如此,它们都是各自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除了这类超一线城市之外,新一线城市郑州也凭借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值与税收的双增长。
2025年一季度,郑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个、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突出。
但是,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汽车产业没落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广州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一季度,广汽集团销量同比下降24.11%,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销量分别下降29.07%和21.74%。
作为广州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没落直接导致了黄埔、南沙、番禺、花都等区域的经济陷入低迷,广州整体的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2024年GDP仅增长2.1%,在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显然,汽车产业的衰落,削减的不仅是园区的面积,更削弱了对城市经济的支撑。
广州并非个例,许多依赖汽车产业的城市都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困境。
为了避免继续出现一个产业崩盘之后,城市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城市必须在巩固原有产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方向。
前段时间,因为“六小龙”走红的杭州,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其实,在更早之前,杭州的电商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然而,在行业饱和、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电商的红利逐渐褪去。
失去了支柱产业的杭州,不仅要面临办公楼大面积空置、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困境,重要税收来源的缺失,也使得整个杭州的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压力。
放任不管肯定不现实,面对困境,杭州选择不断探索,抓住了人工智能的风口,并带领着“杭州六小龙”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在招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杭州也还是凭借着强大的虹吸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慕名而来。
杭州的实践也印证了一个规律: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更多新产业的支撑。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方向,就是自毁前程。
因为,新产业不仅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投资回报率,还能直接拉动GDP的增长。所以,对于城市来说,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至关重要。合肥深知这一点,这样的思维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更多机会。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家电产业曾经是合肥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技术的不断迭代,传统家电逐渐走向了衰落。
鉴于此,合肥积极求变,果断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成功引入蔚来汽车后,合肥不仅吸引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配套企业入驻,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还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提升了合肥的城市产业竞争力。
短短几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就突破了千亿大关,成为了推动合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当下,产业迭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依赖汽车产业的城市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它城市也应该未雨绸缪,提前探索并布局新的产业方向。
与此同时,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对于城市品牌的塑造,以及招商引资的助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了,随着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全国都卷入到了这场招商竞争之中。
甚至,越来越多一线城市也开始放下“身段”,大规模且频繁地去往周边城市,乃至中西部城市,试图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抢得稀缺的企业资源。
这时候,想要分一杯羹,除了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构建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态之外,城市还需要不断加大曝光力度,敢于去宣传,勇于在更多地方展示自身的优势。
很多时候,由于城市缺乏足够的品牌知名度,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犹豫,且决策周期无限拉长的情况。
但是,如果城市的品牌知名度足够高,企业往往还是会更倾向于用“脚”投票。这样一来,招商的难度就会小很多。
其实,城市做得好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别人知道你的优势。只要这样,才是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