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06.30 10:19:33 | 阅读:69 | 报告下载 |
随着招商难度的不断升级,作为一种创新探索,“管委会 + 公司”模式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可是,在“管委会+公司”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就会发现,它不仅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招商引资效果,反而被越来越多人诟病了。
诸如“职能职责划分模糊,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流程冗长繁琐”等影响招商效率的负面评价,常常与“管委会+公司”模式绑在一起。
在园区招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管委会 + 公司”模式到底该怎么干?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过去,“管委会+公司”模式的分工其实非常简单。管委会负责招商,平台公司负责融资建设。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业集聚,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就是先把企业招进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招商引资自然成了重中之重。这时候,有研究并制定园区招商政策权力的管委会,就展现出了绝对的优势。
因此,当时的管委会,除了需要设定一系列招商指标之外,比如引入企业数量、税收贡献等,还需要亲自下场给政策,做招商。
这种直接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让管委会更直接地和企业对接,还能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他们落户。
而此时,平台公司凭借着更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起了融资建设等工作。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环境变了,特别是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之后,具体的招商任务不再由管委会承担,而是转移到了平台公司的肩上。
按道理说,这样的分工效果其实也不错,既能让平台公司以更加灵活的市场运营机制去招商,又能让管委会回归其核心的行政管理职能。
但问题就出在,平台公司还是在国企体制机制的框架下运行,继续受管委会和国资委的双重管辖。可是,他们对平台公司的绩效要求又大不一样。
管委会是结果导向,更关注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规模等指标;而国资委则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更关心总产值、利润率,以及利润总额等数据。
因此,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绩效要求的差异,平台公司根本没办法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这个矛盾,在租金和收益问题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为了达到管委会对企业入驻数量的要求,地方平台公司就不得不在租金上做出调整,比如延长免租期、降低租金价格等,甚至上海、深圳等地还出现了零租金。
可是,国资委考核的是收入,租金一旦下调,园区收入势必就会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公司就只能:要么牺牲短期利润,换取企业数量的增长;要么专注追求利润,忽视企业规模的扩张。想两者兼得,肯定是不可能的。
长此以往,不仅带不来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平台公司还会陷入既搞不好产业、又搞不好经济的尴尬境地,市场竞争力也会被进一步削弱。
一边是管委会的成果考核压力,一边是国资委对经济效益的严苛要求,平台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在实际的招商过程中。
其实,23年以前,招商相对来说是好做的,一年去化个十几万方,甚至二十几万方的面积,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从去年开始,招商就已经不行了。不仅去化面积直接腰斩,甚至,那种一年去化几万方的园区,现在都能当销冠项目了。
那么大的去化落差,虽然是没办法改变的现状,但管委会是完全没办法接受的。
所以,在制定绩效指标的时候,不少管委会就开始不管现实情况,不仅想要回到之前的去化巅峰,还想要来一波超越。
实际上,现在的去化难,并不是某个园区遇到的问题,而是所有园区的困境。
所以,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追上之前的去化速度,最后成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现在,企业的投资选址需求在收缩,企业的数量又在断崖式下跌。这时候,别说招龙头企业了,就连想招个小企业,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以前,龙头企业基本都是由管委会牵头引进的。那时候还可以靠税返,但现在税返没了,地方政府也就返不了钱了,招商的吸引力自然会被大幅度削弱。
现在,企业投资选址的目标都很明确,既然给不了税返优惠,那总得拿出些诚意来,比如说资本投资。先拿出真金白银投给企业,企业才有可能会来。
问题也就来了,地方政府本来现在就已经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再想从他们口袋里掏钱,可行性真不大。
虽然现在有容亏率的说法,平台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亏损。但是,政策来得快,变得也快。
一旦政策的风向变了,再来个秋后算账,那负责拍板投资的领导,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领导还敢大手一拍搞投资?
所以,既没有政策,又没有投资,平台公司的招商就会越来越难。这时候,别说超越了,能保证园子里的企业不流失,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下,园区空置率在不断走高,招商的难度也在呈指数级上升。
事实证明,单靠管委会或者平台公司单打独斗肯定是行不通的,怎么推动他们在招商方面的合作,并厘清各自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现在,平台公司挑起了招商引资的大梁,但他们之前没怎么干过招商。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扭转依赖管委会引入企业的思维,主动出击,积极在城市中,或区域内挖掘存量企业。
可是,仅仅依靠本地的存量企业,很难解决园区的高空置率问题,想要招到更多企业,平台公司还需具备前往外省市开展专业化招商的能力。
现在招商本来就很难,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好,尤其在税返政策取消之后,让一个实力有限的平台公司跑去外省市招商,肯定不现实。
再加上,现在企业对园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的不单单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载体,还需要园区能够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时候,是否拥有精细化的产业运营服务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生态,就成了园区能不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因此,想要招到企业,平台公司就必须从招商、运营、服务等维度,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只有这样,企业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当然了,管委会作为政府职能的代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绝对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平台公司凭借着专业的运营服务,以及完善的招商体系,能够在园区内部构建起一个小型生态圈。
而对于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及优质营商环境的营造,还是需要管委会亲自下场的。
就拿杭州来说,凭借着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对企业友好的各类政策,这几年杭州可谓是名声大躁。
为了给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杭州不仅在政策申报等事务上进行了优化,还把政府的办事窗口设在了园区,很多事情甚至可以做到当天办理当天结。
正是因为有这样优质的营商环境,杭州才可以在招商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还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慕名而来。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企业在选址的时候,除了会关注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之外,该地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生态,也是企业考量的重点。
如果一个地方的产业缺这个少那个,企业肯定是不愿意去的。所以,管委会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当地的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地为平台公司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以及提供必要支持。
产业生态一旦构建完善,不仅能为平台公司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还能显著提升整个城市和区域的吸引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招商难的当下,想要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管委会不仅需要做得更专业,同时也要更市场化。
与此同时,积极配合平台公司,妥善处理好涉及政府职能的事务,并及时解决市场化企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管委会+公司模式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该模式下的所有努力和尝试。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想要在逆势中推进招商工作,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管委会+公司”模式也收获了不少优秀成果。